“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这似乎是中国历史上帝王与功臣之间难以逃脱的宿命。从汉高祖刘邦诛杀韩信、彭越卓信宝,到明太祖朱元璋几乎将开国功臣屠戮殆尽,一幕幕悲剧不断上演。然而,在众多帝王中,却有三位特立独行,他们不杀功臣,打破了这一魔咒。
秦始皇嬴政:信任功臣,共创大一统秦始皇嬴政,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称皇帝的君主,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麾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而他对待这些功臣的态度,与后世许多帝王形成了鲜明对比。
王翦是秦始皇麾下的名将,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公元前 224 年,秦始皇派王翦率军攻打楚国。王翦提出需要六十万大军,这几乎是秦国的全部兵力。当时有人质疑王翦拥兵自重,但秦始皇力排众议,满足了王翦的要求。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展开剩余84%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秦始皇在李信战败后,能够放下帝王的架子,亲自去频阳向王翦道歉,并采纳他的建议,给予他足够的兵力。而王翦也没有辜负秦始皇的信任,最终成功灭掉楚国。战后,秦始皇并没有因为王翦手握重兵而猜忌他,反而对其加官进爵,让他安享晚年。
李斯是秦始皇时期的重要谋臣,为秦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制度和政策,如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对秦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秦始皇对李斯十分信任,让他担任丞相一职,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虽然李斯最终在秦二世时期被赵高陷害致死,但这并非秦始皇所为。在秦始皇统治时期,李斯一直受到重用,这也体现了秦始皇对功臣的信任。
秦始皇之所以不杀功臣,一方面是因为他有着强大的自信和掌控力,他相信自己能够驾驭这些功臣;另一方面,他明白要实现大一统的伟业,离不开这些功臣的辅佐。他通过信任和重用功臣,让他们为自己效力,最终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壮举。
唐太宗李世民:君臣同心,共创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开创了贞观之治,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盛世。而他对待功臣的态度,也被后世传为佳话。
李世民手下有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这些功臣在他打天下和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这些功臣卓信宝,李世民始终保持着尊重和信任。
尉迟恭是李世民麾下的一员猛将,在玄武门之变中,他立下了大功,帮助李世民夺取了皇位。但后来,尉迟恭有些居功自傲,在一次宴会上,因为座位的问题与他人发生争执,甚至动手打人。李世民知道后,并没有惩罚他,而是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朕览汉史,见高祖功臣获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来,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无绝。然卿居官辄犯宪法,方知韩、彭夷戮,非汉祖之愆。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饬,无贻后悔也。”(《旧唐书・尉迟敬德传》)尉迟恭听后,深受触动,从此收敛了自己的行为。
李世民的这番话,既体现了他对功臣的爱护,又对尉迟恭进行了警示,让他明白要遵守国法。这种处理方式,既维护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又维护了国家的法度。
房玄龄和杜如晦是李世民的重要谋臣,被誉为 “房谋杜断”。他们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帮助他治理国家。李世民对他们十分信任,让他们担任重要官职,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旧唐书・房玄龄传》中记载:“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
李世民不仅信任功臣,还善于听取他们的意见。魏征是有名的谏臣,他经常向李世民提出批评和建议,有时甚至会让李世民下不来台。但李世民始终虚心接受魏征的意见,他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旧唐书・魏征传》)
正是因为李世民能够善待功臣,虚心纳谏,君臣同心同德,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他明白,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功臣的辅佐,只有君臣一心,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和平解决功臣问题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他通过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建立了宋朝。对于那些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功臣,赵匡胤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处理,那就是 “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登基后,担心功臣们手握重兵,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但他并没有像其他帝王那样采取杀戮的方式,而是通过一场宴会,和平地解除了功臣们的兵权。
《宋史・石守信传》中记载:“乾德初,帝因晚朝与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守信等顿首曰:‘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帝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谢曰:‘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谢曰:‘陛下念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病,请解兵权,帝从之,皆以散官就第,赏赉甚厚。”
在这场宴会上,赵匡胤向功臣们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功臣们明白了他的意思,第二天就纷纷称病,请求解除兵权。赵匡胤欣然同意,并给予了他们丰厚的赏赐。
“杯酒释兵权” 这一事件,体现了赵匡胤的智慧和仁慈。他通过和平的方式,既解除了功臣们的兵权,消除了潜在的威胁,又没有伤害君臣之间的感情,让功臣们能够安享晚年。这种处理方式,避免了杀戮和动荡,为宋朝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赵匡胤之所以不杀功臣,是因为他本身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他明白功臣们手握兵权的危险性,但他也不想背上杀戮功臣的骂名。于是,他选择了一种温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既保全了自己的统治,又善待了功臣。
对比其他杀功臣的帝王与这三位不杀功臣的帝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
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后,对那些手握重兵的异姓王十分猜忌,先后诛杀了韩信、彭越、英布等功臣。《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了韩信被诛杀的经过:“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刘邦的这种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但也留下了不好的名声。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更是对功臣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是明朝初期的两大案件,许多功臣都受到了牵连,被诛杀者不计其数。《明史・胡惟庸传》中记载:“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至十八年,李存义为人首告,免死,安置崇明。十九年十月,林贤狱成,惟庸通倭事始著。二十一年,蓝玉征沙漠,获封绩,善长不以奏。至二十三年五月,事发,捕绩下吏,讯得其状,逆谋益大著。会善长家奴卢仲谦首善长与惟庸往来状,而陆仲亨家奴封帖木亦首仲亨及唐胜宗、费聚、赵庸三侯与惟庸共谋不轨。帝发怒,肃清逆党,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乃为《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株连蔓引,迄数年未靖云。” 朱元璋的这种极端行为,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朝廷的恐慌和人才的流失。
总结在中国历史上,帝王与功臣之间的关系往往十分复杂,多数帝王在功成名就后,会对功臣进行猜忌和杀戮。但秦始皇、唐太宗和宋太祖这三位帝王,却以不同的方式善待功臣,他们或信任重用,或君臣同心,或和平解决,留下了一段段佳话。
秦始皇凭借自信和远见,信任功臣,完成了大一统的伟业;唐太宗以仁慈和智慧,与功臣同心同德,开创了贞观之治;宋太祖用巧妙的手段,和平解除功臣兵权,维护了国家的稳定。他们的做法,不仅体现了他们的帝王之术,更体现了他们的胸襟和智慧。
这三位帝王不杀功臣的行为,在历史上是十分难得的,他们打破了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的宿命,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他们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帝王与功臣之间可以存在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这种关系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三位帝王的事迹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卓信宝,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思考。
发布于:山东省扬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