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回信》是一档以“跨越时空方舟配资,对话英烈”为核心主题,通过红色家书为切入点,深情怀念革命先烈的特别节目。
2019年播出的第八期节目中,节目组特别邀请了一位老人袁振威,他是一名海军少将。这一次,他带着深沉的情感来到现场,准备给他的父亲写一封迟来的回信。
袁振威的父亲是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烈士,英勇牺牲于战争年代。那时,袁振威年仅两岁,尚且年幼无知,根本无法记住父亲的模样。然而,几十年来,他始终生活在父亲光辉的影子下,内心对父亲的思念从未减弱。
展开剩余88%童年时期,袁振威对父亲的记忆几乎是一片空白,只有偶尔从奶奶的口中听到一些零星的关于父亲的故事。
从他有记忆起,就从未见过父亲和母亲,陪伴他的只有慈爱的奶奶。一次,同村的孩子指着他说:“你的爸爸妈妈都去世了。”这句话如利剑刺进了从未感受过父爱母爱的他幼小心灵,令他难以释怀。哭泣着,他回到奶奶身边,急切地问:“我的爸爸妈妈真的死了吗?”
事实上,那时父亲已为国捐躯,母亲仍在投身革命工作。但国家正处抗日战火纷飞之中,国民党暗中打压共产党,奶奶无从言明真相,只得用谎言安慰他:“你的爸爸妈妈还活着,他们在外面做生意呢。”
袁振威清晰记得,奶奶当时为他擦干泪水,替代父母在他脸上轻轻吻了两下,左脸是妈妈的吻,右脸是爸爸的吻。
年幼的袁振威不明白,为何父母没有带他一起远走天涯,为何要将他留在身后。但随着年岁渐长,他终于理解:如果不是家国仇恨,哪有父母愿意舍弃自己的骨肉?
多年后的一天,袁振威才得知,父亲在他尚未出生时,已满怀对他的期望和思念。
他的乳名“浣郎”,是父亲亲自取的,这个名字是湖南话“皖南”的谐音。取此名,是因为在袁振威出生前夕,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捏造新四军七十二条罪状,召开师级以上军官会议逼新四军领导赴会。
这次会议实为一场赤裸裸的鸿门宴,若不去,外界会怀疑新四军有鬼;若赴会,则生命堪忧。关键时刻,袁国平挺身而出,毅然决定代表新四军出席。
他不惧生死,甚至做好赴死准备,但妻子邱一涵怀孕八个月,孩子即将降生,是他最牵挂的。
坚强的邱一涵听闻丈夫肩负凶险任务,不禁流泪。袁国平轻轻擦去她的泪水,平静安慰:“只要国民党让我讲话,我就能回来。”然后顿了顿,郑重嘱托:“孩子如果是女孩,就让她学音乐;若是男孩,就让他当兵,名字都叫‘皖南’。”
这番话透着对命运的深刻预判,袁国平已准备好面对最坏结局。即便牺牲,也希望孩子通过名字铭记皖南大地,铭记新四军为人民浴血奋战的精神。
幸运的是,这次危机顺利度过,袁国平安全回到妻儿身边。不久,袁振威出生,两个月时,父母特地带他拍照,并在照片上写下“浣郎”二字,寓意深远。
然而,随着战争日益激烈,新四军不仅要抗击日军侵略,还得提防国民党的明暗夹击。形势所迫,父母不得不忍痛将尚且年幼的袁振威托付给乡下的奶奶照顾。
两岁时,父亲英勇牺牲,噩耗传到乡下,奶奶悲痛欲绝,哭得双目失明。此后,祖孙二人靠乞讨为生,生活艰难。
在节目里,当袁振威谈起父亲时,双眼含泪,目光中满是深情与思念。这个年过花甲的老人,依然渴望着父亲的关爱。
谈及乳名“浣郎”,他的神情中透露出骄傲与幸福,因为他能感受到父亲的良苦用心,感受到那种为革命可以舍弃一切的坚定信念。
袁振威感慨:“我对父亲几乎没有记忆,是因为八个月大时就被送到奶奶身边,父亲两岁时便牺牲。我的出生,实际上就是我与父亲生离死别的开始。”
起初,他对父亲的印象全靠奶奶安慰,许多年里他坚信父亲仍在世上,期待着父母有朝一日能回家团聚。
直到1946年,母亲将他接到上海,可他依旧没能见到父亲,内心无比失落。每次提及父亲,母亲总说:“你爸爸在外面做生意,暂时不能回来。”同时,邱一涵温柔地告诉他:“你爸爸聪明爱读书,待人善良。”
这是他第二次听到父亲的事迹,因母亲不忍心吐露真相,他一直坚信父亲还活着。
直到12岁时,一位同伴忽然对他说:“你的爸爸是自杀的。”这消息如晴天霹雳,袁振威震惊不已,飞奔回家质问母亲。
他本以为母亲会否认,但母亲眼角的泪水让他明白事实。他迫切要求知道真相,母亲最终含泪告诉了他。
1937年,新四军成立,毛泽东亲自提名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
袁国平上任后,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凭借他的努力,新四军党的建设日益完善,抗战期间,敌后新四军发动群众,竭力为人民办实事,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树立了“铁的新四军”的形象。
袁国平为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立下了显赫战功。敌人猖獗侵略之时,他积极开展宣传,坚定战士干部信念:“最终一定能打败日本侵略者”,为新四军树立了必胜信念。
1941年,新四军军部及皖南部队9000余人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军8万大军突然包围袭击。正在英勇抗战的新四军始料未及,国民党竟乘机痛下杀手。
新四军奋起反抗,但因地形劣势和兵力装备悬殊,损失惨重,部队大部分被击溃。七天七夜激战中,军长叶挺冒死与国民党谈判,却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遭叛徒杀害。
在新四军陷入无头状态时,袁国平挺身而出,带领残部突围。突围中,他被流弹击中,剧痛令他昏迷。警卫员误以为他已阵亡,继续率队突围。
晚上8点多,新四军特务团副连长李甫带领战士突围至周家大山带,发现奄奄一息、浑身血迹斑斑的袁国平。
袁国平尚存微弱气息,隐约听到战友呼喊:“袁主任,袁主任!”他用尽力气睁眼,虚弱说道:“不要管我了,快走。”
袁国平威望极高,战士们怎忍丢下他不顾。李甫检查发现袁国平身负多处重伤,虽血流不止,但只要及时救治仍有生还希望。战士们没有担架,轮流背着袁国平艰难前行。
途中,他们一边抵抗敌人,一边突围保护袁国平,行军缓慢。
1月14日凌晨,李甫率队走出40多华里,抵达青弋江章家渡。休息时,敌军突然出现,枪声骤起,激烈交火随即爆发。
李甫焦急万分,深知若天亮前不能渡河,突围将无望。他组织火力掩护,命人抬袁国平过河,然而敌人子弹精准射击,抬人战士相继倒下。
袁国平几次跌入水中,每次被战士救起。战士们在眼前一个个倒下,袁国平心如刀绞。40多分钟的强渡造成惨重伤亡,近百人的部队仅剩三四十人。
成功渡河后,队伍在破庙中稍作休整,围坐取暖。袁国平内疚地说:“是我连累了大家,你们快走,不要管我了。”声音微弱,他掏出7块大洋,说:“这是党费,替我交齐,找到部队后帮我汇报。”
战士们坚决拒绝离弃他,激烈摇头。袁国平从衣服中取出手枪,扣响扳机,用最后一颗子弹结束生命,宁愿自尽也不愿拖累同志。
他的壮烈牺牲令战士们泪流满面,纷纷想起他曾言:“有一百发子弹,用九十九发射敌,最后一发留给自己,绝不做俘虏。”袁国平践行了诺言,英年早逝,年仅35岁。
邱一涵对袁振威说:“你爸爸在危难时刻宁愿英勇自尽,也不愿连累战友和部队,他是名副其实的烈士。”
听闻父亲的英雄事迹,袁振威内心久久难以平复。那晚,他辗转难眠,闭眼时,脑海里不断浮现父亲的身影。
他无法完全想象父亲当时的心境与处境,但父亲的形象在他心中日渐崇高神圣。
也许,刚知真相时,他尚难体会父亲的精神力量,但日后,他逐渐深刻理解了父亲的伟大。
袁国平遗留的遗物中,有一张极具意义的照片,是北伐战争期间,部队整装待发时,袁国平寄给母亲的照片。背面书写的一句话,深刻展现了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无畏精神:
“我愿拼热血头颅,战死沙场以搏一快。万一凯旋生还,再睹此像,再谈此语,其快乐更当如何耶!”
在袁国平看来,为革命生死无悔,奉献最后一滴血是无尚荣耀。
看到这段话,袁振威感到一股热血在体内奔涌,深刻感受到父亲为革命甘愿牺牲一切的精神力量。
邱一涵告诉儿子:“革命是需要牺牲的方舟配资,党和人民是用无数优秀儿女的
发布于:天津市扬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